近日,据知情人士向“轰Party”爆料称,去年11月“轰Party”独家报道的“海尔收购汽车之家”的新闻,目前双方已确认谈拢条件,预计近期正式官宣。该人士强调,虽然海尔集团将收购汽车之家,但汽车之家原股东平安集团仍会象征性保留部分股份。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海尔方面仍然在物色汽车之家新的CEO人选,其希望找到一位有汽车行业背景的人士。此前,海尔曾物色过几位传统汽车品牌总经理,但最后都因对其不太满意而告吹。据他透露,如果这一关键职位2月底还未能找到合适人选,海尔方面可能会让目前的汽车之家副总裁杨嵩暂且主持大局。
另有消息源透露,本计划今年1月就开始执行的较大比例的裁员计划,因为一些原因将延迟到正式收购后,具体比例目前还在商榷。可以确定的是,裁员首先波及的,将会是汽车之家此前为了与平安融合、对接而招聘、提拔的那批人员。这也不难理解:如今,汽车之家要被海尔集团收购,主要负责汽车之家与平安对接业务的那批人自然就只能被裁撤。
不过关于裁员的原因,该知情人士还给出了更详细的内幕:“由于管理不力、关系户泛滥,汽车之家内部已俨然成了宫斗、贪腐及权色交易的修罗场,即将收购汽车之家的海尔方面,自然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正因如此,海尔在收购汽车之家时,将会一律裁掉总监级别以上的人员,解决方案是给赔偿或令其入职平安。”
事实上,汽车之家陷入如今的困局,并非单方面的责任,平安产险系与汽车之家自身均难辞其咎。在“轰Party”看来,或许在海尔收购汽车之家后,后者的状况会有所改善,毕竟这次收购并非纯粹为了海外上市的资产整合,更是为了未来很多实际销售场景的布局:海尔不仅可借助汽车之家成为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更能通过其赋能把车和家两个生活应用场景智能连接,从而实现万物互联,这或许是其入局汽车行业最合适的轻资产模式。
但最令人惋惜的,还是因此受牵连的员工们,毕竟自汽车之家2005年成立以来,很多人都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家头部垂直媒体,而大势已去后,这家巨头又将何去何从呢?
与其说平安集团转让汽车之家是因为后者不赚钱了,还不如说,根本原因是平安对于作为互联网公司的汽车之家在管理上的有心无力。从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汽车之家都出现了明显下滑。
财报数据显示,汽车之家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为17.75亿元(约2.5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9.06亿下降了6.9%。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媒体服务收入,汽车之家2024年第三季度媒体服务收入为3.26亿元(465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4.77亿元下降31.66%。
汽车之家2024年第三季度营业利润为8260万元(约118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66亿元下降了50%,妥妥的“腰斩”。2024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汽车之家的净利润为4.4亿元(6290万美元),较2023年同期的5.78亿元下降了23.9%,下滑幅度同样不小。
然而,利润下滑只是代表其赚钱能力变弱了,并不意味着它手上没钱。目前汽车之家的利润率仍超10%,且账上还躺着几十亿元现金。就此而言,汽车之家仍称得上是优质资产,趁还有价值前出售自然是明智之举。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汽车之家在股市的表现很差劲。这当然是事实,然而,这与汽车之家目前是优质资产并不矛盾——股市表现不好,主要是因为在平安的掌控下,汽车之家在产品规划及内部管理上太混乱,所以资本市场对其后续发展不太看好。
写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提平安接管后,汽车之家的大致发展状况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平安集团收购了汽车之家大部分股权,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回顾平安、汽车之家这几年,陆敏时期应该是高光时刻,当时汽车之家由平安产险系+人寿系共同管理,的确碰撞出了一些新东西,龙泉随后的接手,意味着汽车之家正式交由平安产险系管理,产险系全面接手后,其产品规划和内部管理开始出现混乱,、站队宫斗层出不穷。
“平安(产险系)这边的最大管理问题,就是竟然让一群天天在办公室喝茶、宫斗的老爷们,去管理像汽车之家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在此背景下,大家纷纷往汽车之家塞关系户,其结果自然是后者沦为了斗争、腐败、权色交易的修罗场。”上述消息人士向“轰Party”无奈透露。
关于贪腐,该人士举例说,预估场地+搭建总成本不超8万元的车展活动,报到公司的费用会高达20万元+,大型活动甚至能报到40万元,而这样的活动在大中型城市每年都能做2-3场。“可以说,这两年汽车之家整个基层管理层乃至中高层管理都在疯狂捞钱。”
“由于平安产险系领导普遍是来汽车之家镀金升职的,他们只要结果,所以对于上述事情能不管就不管。”该人士补充说。
当然,除了平安系在对汽车之家管理上的力不从心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汽车之家最宝贵的超过1.2亿车主数据,以及不少经销商信息和论坛数据,目前已经与平安系打通接口,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平安车险在业务上完成了体量的大升级。以上种种,也让这场收购变得更合理化了。
而对于收购者海尔集团,其同样可以趁着汽车之家目前在港股、美股的低位捡个便宜,至于具体收购价格,可能要等2月20日后汽车之家发布年报后确认。
那么问题来了:海尔收购汽车之家,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捡个便宜吗?当然不仅仅是。
一方面,海尔收购汽车之家的深层次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汽车之家的关系切入汽车赛道,前期作为主机厂供应商,向他们供应冰箱、彩电、大沙发、电机等汽车零部件。此外,海尔还希望借助汽车之家接入车生态,也就是有机会将自研应用,内置装配到各大汽车产品的车机系统里等。
另一方面,海尔智家(股票代码:)目前已经实现了在A股、港股上市,也在德国D股进行过融资,但美股上市进展却推进缓慢。从市场层面分析,海尔曾通过子公司在美国OTC市场交易过,但现已退市。而且海尔还在2023年通过收购开利集团商用制冷业务,来强化海外市场布局。
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收购汽车之家其实对于海尔而言,是一举多得的重要战略举措,这笔买卖注定划算。
此外,对于是否会入局整车制造领域,海尔方面2024年10月底就作出过回应,明确表示自己不会进入整车制造。业内认为,海尔收购汽车之家,主要目的很可能是在未来,将汽车之家与海尔自身的卡泰驰业务深度融合,通过汽车之家与车企的合作,卡泰驰将有可能把生态业务推广开来。
天眼查显示,青岛卡泰驰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22年11月21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5亿人民币,该公司由海尔卡奥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间接全资持股,经营范围涉及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和汽车零配件零售等汽车相关业务,这意味着海尔已经进军汽车领域。
卡泰驰被海尔定义为“家车物联高端定制生态品牌”,主要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场景解决方案,其不仅提供智能充电桩,还从事高端车型二手车检测评估交易业务。此前,海尔内部曾明确表示进入汽车行业的三大板块业务,包括充电技术、家车互联和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
总之,鉴于同样属于家电行业的格力直接造车的失败,后来的美的、海尔等更多地考虑的是以汽车生态链入局,而非直接造车。至于海尔之所以入局汽车产业,除了顺应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希望借此吃一波红利外,某种程度上也跟其在家电领域的发展遇到了增长“瓶颈”有关。
统计数据显示,海尔所在的家电市场的销售规模近几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拿2022年来说,家电市场仅有空调这一品类的产量实现了1.1%的增长,除此之外,包括彩电、生活电器及小家电等领域均出现下滑。
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海尔在智电板块却处于增长状态。财报数据显示,海尔集团旗下主营业务为智电的海尔智家2023年营收达2614.28亿元,同比增长7.33%;归母净利润为165.97亿元,同比增长12.81%,2020年至2023年利润复合增长率约为23.17%,是家电头部企业中增幅最大的。
智电板块这种优异表现还在持续,2024年前三季度海尔智家实现营收2030亿元,同比增长2.2%;归母净利润151.5亿元,同比增长15.3%。
传统家电领域的触顶,以及智电领域的增长,使得正在为自身寻找除传统家电外第二增长曲线的海尔想到了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借助汽车之家在汽车领域的资源积累,海尔希望连接到汽车制造相关企业,把车和家两个生活应用场景智能连接,这也许是其入局汽车行业最合适的路径。
至于这次收购,能否在汽车供应链同样“内卷”的当下让海尔实现愿望,又能否改变汽车之家在管理上的混乱,这对二者,或许都是不小的挑战——毕竟家电企业跨界汽车供应链尚无成功先例!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